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责任年会暨质量报告发布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7-16浏览次数:7661

李进: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尊敬的各位嘉宾,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会,现在正式开始。

        这次发布会,我们邀请了有22家媒体、21所院校,特别是我们邀请了一些嘉宾来参加发布会。我们的目的是把这个报告向社会公布,来检验一年来高职教育发展的状况。我们召开这次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会是把一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进一步围绕学生发展与人才质量提升,持续地推进各项工作取得的一些新成效和新进展,向媒体朋友们进行通报。据去年7月12日以来,我们发表了第一次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以来,这是第二次发布,我想我们第二次发布在形式上更表明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年度报告,另一个是向社会公布。媒体朋友对我们高职教育质量报告非常关心,也非常支持。高职教育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大力的支持,得到了这样的发展。所以,我想代表全国高职战线对各位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的质量报告仍然是在教育部职成司的直接指导下,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组织,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联合调研编写的,今年的报告,我们更加突出了第三方的评价,和去年相比,今年的质量报告更加突出了三个关注,一个是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在这个意义上,高职质量在于学生的发展。本年度的报告,以实现学生的价值为主线,围绕着就业这个热点,首次推出了高职培养质量的记分卡,就是根据第三方为毕业生的独立调查,选取几项关键指标来反映培养结果。比如,毕业半年后能不能找到工作,工作后收入的水平如何,工作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关等等。这些指标既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跨年对比提供了一条基线,也为反映学生的增值提供了量化依据。我想,我们关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一学生群体的特点、起点,他们融入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终身发展的增值点,我们从学生的成长、成才中来反映高职教育的质量,这是一个更加关注的地方。

         第二,本年度报告更加关注与地方发展的合作共赢。在这个意义上,高职的质量在于服务区域,所以这个报告更加突出了高职教育的地域性和依存度的特征。过去一年来,我们一些高职院校服务国家重点支持的航空、航海、高速铁路、重大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产业界的认可,也有一大批高职院校正在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还有一些地市级的高职院校,下移办学重心,成为地方政府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力量。我们的涉农高职院校直面农村,深入农村,为提升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作出了突出贡献。高职教育在为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贡献中反映出它的质量,或者换句话说,我们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现代产业体系,从高职教育的人才回哺来反映高职的质量,更多的高职毕业生回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去,为地方经济作出贡献。


        第三,更加关注社会责任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高职教育的质量在于责任保障。质量报告应该是一份责任报告,各方各具其位、各尽其职、共谋发展,高职教育的提升需要地方政府加快落实合路责任。因此本年度的报告首次采用了各地区高职学生学费负担、生均财政教育经费等指标排序,这个排序目的是让社会更加了解和关注各地区对高职教育的投入问题。我们还有一个排序,在上年度要求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发布质量报告的基础上,本年度要求各省、市、区也要发布高职质量报告。全国的质量报告对全国29个省、区的年度质量报告在11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这11个方面是,学生就业与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教学改革与培养模式创新、质量保障体系、先进典型案例的凝练、财政支持项目的执行、地方配套政策、办学经费、问题与对策等11个方面。从高分到低分为A、B、C、D  4档,这个质量报告的排序目的是希望引导地方更加重视高职教育的质量,加快形成高职质量报告的发布制度。简而言之,是向社会报告、传递压力、正视问题、促进发展。


        具体内容,我们的报告简析,下面有请本年度报告的主编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和麦可思研究院院长王伯庆来介绍。

-------2013-7-16 9:12:23        
马树超:    

 

 

        首先感谢全国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校长的邀请,同时也感谢校长联席会议委托让我们和麦可思研究院有这个机会。第二是感谢教育部、职成司,尤其是高职高专处,对我们尽管是第三方的一个质量报告的发布,从头到底始终给予很多支持,因为很多的数据和资料,没有林宇处长他们的支持是不可能得到比较完整的资料。第三是我作为主编之一,非常感谢麦可思研究院合作伙伴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对我们整个年度报告的创新有很大的贡献。第四是要感谢我的同事们,尤其是我们研究团队的,包括很多到场的和没到场的,名单上都有,我一并致谢。第五是更应该感谢高职高专院校,尤其是院校长们的积极配合,包括今天到会的院校长,他们都有很多优秀的案例。第六要感谢媒体朋友们,自从2012年的质量报告发布以后,我们媒体的朋友们从各个角度给予支持和鼓励,使我们整个质量报告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10月17日中国教育报全文刊登,连案例都在上面,所以社会反响非常强烈。最后,非常感谢教育部的领导和全社会以及外研社,教育部的领导对2012年的质量报告专门做了比较长的批示,李进主席在后记里也写了,袁贵仁部长批示此报告很好,等等,鲁昕副部长也专门批示。非常感谢!


         刚才李进主席从三个更加关注,实际上也是委托方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一个主线,实际上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所以这次2013年质量报告,我们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第一章,而且贯穿始终。等一会儿我会专门讲18个看点,推荐给朋友们,与大家分享。我们关注学生成长成才,是我们很重要的一条主线。

        另外两条辅线,一个是刚才李主席说的服务区域和地域性、依存度,这也是我们在各地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调研中,我们发现高职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另外一个主线是关注社会责任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刚才李主席都说了。在我们这个年度报告中,我们非常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个是刚才说到的关于地域性和依赖度的问题,可以从地方政府对高职的期待中可以看出来。在本报告的前言部分,专门用了四川省绵阳市市长林书成的话,这是一个三线城市一把手市长的期盼,如果高职能够以一个专业带动地方一个支柱产业,我们出多少钱都可以支持。我们从第三方的角度讲,我们认为这实际上反映了三线城市对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期盼,对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期望,希望能够对地方的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支持。同时,我们在第五部分建议与期待里专门引入了山东省枣庄市市委书记陈伟对枣庄职业学院努力把更多学生留在当地就业和发展,为当地加快产业升级发挥作用专门做了批示。这都是我们国家三线城市的一把手,市委书记和市长对高等职业教育类型有这么高的期待,我们认为反映了我们国家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三线城市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种期待,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期待。所以我们在前言和最后一部分期盼里,把这两位一把手市领导的观点,作为我们研究报告的一头和一尾。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角度,此外我们还关注三个角度,一个是质量报告,关于质量的结果和过程的关系。

        所谓的结果,刚才李校长说了,实际上是三个关注。所谓过程,我们实际上同时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也就是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来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除了记分卡以外。第二,我们更加关注主流和支流的关系。也就是说,从第三方的角度来判断和看待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主流,也有支流。我们主要弘扬主流,同时也不违背支流。所以我们在第五部分说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粗粗地罗列了一下至少有10个方面的问题,例如,期待高职院校根据地方产业和人才规格的要求找准七个点;期待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高专教育加快学科性改革模式,紧贴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实际上我们这个期待就是针对问题提出要求,更好地融入“新四化”建设;我们提出多数地区还没有制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是“稻草人”啊,习近平主席最近专门批了我们有的机构,把规定挂在墙上,成了稻草人,实际上我们政策的难以落实同样是稻草人现象;我们指出预算内拨款水平和本地区同类普通本科院校仍然有较大差距;我们指出部分地区高职学生的学杂费负担仍然较重;我们指出规模扩张成为部分高职院校维持生计之道,没有办法,只能以规模扩张来维持学院的发展,影响了内涵式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同时我们期待各级政府能够建立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提高拨款水平;我们指出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仍然没有落实,政府直接插手高职院校事务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同时扮演者举办者和办理者的多重角色,磋商了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我们指出希望能够落实办学自主权,把中层干部任免、教师招考能够交给学院。我想,我们全部的年度报告肯定主流,但同时也指出我们确实还有很多问题,当然还有很多没有列入到这个问题中的问题,我相信因为我们毕竟有1000多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还有一批本科学校举办的高职教育。

         最后一部分,我刚才说我们有18个看点,我很简单地罗列一下,因为我们通篇报告总共是2万余字。我想很简单地就能把它读一遍,我很简单地罗列一下。
         第一,记分卡概念。这是我们本年度报告的一次重要的创新。等一会儿王院长可以重点地讲这个问题。
         第二,关于后续发展的看点。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三年以后的收入倍增,根据麦可思的统计结果,三年以后的收入增长120%,在第6页。
         第三,毕业三年以后高职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增长2倍以上。在第8页。
         第四,高职三年事实上的“低进高出”,正能量持续提升。在第9页。因为我们事实上的“低进高出”,当然我们在年报里面没有这么写。年报里写的是,按照现行高考分批次、招考体系,高职生一般被认为是高考的失败者,经过高职三年的学习生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变化,我们用了一系列的数据,包括一系列的图片,实际上核心是反映学生在三年里的正能量的持续提升。
        第五,在第12页,我们讲高职院校布局的向下延伸落到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是我刚才介绍的,我们在描述布局向下延伸的时候,我们的落点还是落在学生发展上,也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线是为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提供服务。

        第六,在第13页,强调优化专业结构,仍然是落点落到丰富学生的就业选择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升级,使我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的动力,而它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丰富更多的就业选择面。
        第七,校企合作用人走向深化,在第17页有一系列的数据。
        第八,在第17页,在质量保障机制里,我们从第三方的角度对于29个省(市、自治区)的质量报告,本身质量报告的水平进行了排序,刚才李主席用11个指标作了简单的解释。这是我们第三方的角度作了排序。目的也是要引起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这个质量报告制度,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一个制度,能够引起高度的重视。
        第九,在第17页,我们强调了双师素质,双师素质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已有的专业的专任教师,我们还有一个概念是双师结构,是指专业里的专任和兼职教师。我们在第17页用主流的数据反映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总体上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我们用了一系列的案例,反映了一定的实力。让社会了解高职,已经不是十多年以前的高职。

        第十,国际合作交流的成果,反映了我们国家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当然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上海医药高专已经在美国举办了分校。
        第十一,政府的项目在第20和21页,我们强调各地区的努力。

        第十二,经费投入力度开始加大。我们用词是很讲究的,我们在第23页说,经费投入力度开始加大,也就是原来不大。2012年开始加大。这里面,我们专门有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用词,我们在正文里是这样写的,在高职学校教育经费来源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重自2010年首次超过学杂费比例之后,因为原来我们始终是学杂费高于财政性的教育经费投入,2010年开始首次超过学杂费,2011年首次上升54%,超过半数,以政府投入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保障机制正在形成,体现了政府主导的特征,这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个话说的比较重。因为这确实是很了不起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在1999年高职开始起步大发展的时候,是“三步一高”,其中“一高”就是高收费。
        第十三,各省生均投入排序,实际上刚才李主席说的,我们以此来反映各地政府努力的程度。
        第十四,学生负担问题要引起重视。我们对各省市自治区学生的学杂费负担占农村现金消费支出做了排序,希望能够引起各地方政府关注。

        第十五,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高职的作用,这是2013年高职质量报告的新的看点。因为我们在第27页专门写了在服务产业升级中发挥的作用,高职在高端产业同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写了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江苏南通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也充分的数据证明,在远洋船舶行业中具有高职学历的占80%左右。
        第十六,在服务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贡献,我想这是亮点中的亮点,因为国家新四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职无论是在县域发展还是在乡村发展,都有可能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第九种模式。因为发改委有八种模式,我们说它可能是第九种模式,而这恰恰是目前尚未被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一种模式。我们上面举了几个案例,包括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和四川的一个职业学院。
        第十七,在服务农业现代化中的贡献。
        第十八,服务中小企业的发展。
        这些都是2013年度中国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新看点,我相信新看点远远不只这18个。但限于时间关系,我只能说到18个,也凑了一个比较吉祥的数字。
        再次向到会的各位代表和媒体朋友们表示感谢!谢谢!

-------2013-7-16 9:20:58        
李进:    

         下面请王伯庆院长介绍。

-------2013-7-16 9:40:48        
王伯庆:    

        马院长刚才已经详细讲的这个报告,我讲自己的一些体会,第一是这次质量报告的写作,大家会注意到一个细节,质量报告年年写,但我们去年提出的问题和挑战,决定给予回应。今年的质量报告对去年提出的问题是否挂起来了呢?没有,已经做出了回应。
        今年提出了记分卡,这是以后年年都会推的。这个记分卡的基本思想,它是哈佛商学院提出的,2012年的时候奥巴马政府提出高校记分卡,对学生的经济负担性满意度、就业等,这已经在网上可以查到美国高校所有的结果。奥巴马政府也提出了公益高校,我的大学。我们这次记分卡包括几个指标,就业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自主创业的评议,专业相关度主要指理、工、农、医。这次的记分卡可能不一定完美,就像报告开始做两年一样,还会有所改进。我们希望明年会继续看这个记分卡做的怎么样,因为这是可年度测量性。刚才马院长讲到各省的投入和学生负担,平均农村负担和交学费的比例,这个指标会融入,同时看各省在财政投入和自己消费水平的比例,就是学生可负担性。我想很多人会关心这个问题,会成为一个关注点。我想大家通过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会注意到这一点。马院长还讲到质量年报,从去年开始对各省、直辖市的高校有质量报告,不是说这个工作做的如何,而是质量报告做的怎么样,这次质量年报里评了质量年报,就是希望质量年报希望规范工作,从而对政府财政负责、对家长的问责有相关的态度,认真严肃地回答这个问题。这次特别强调了毕业生的中期发展,特别是理、工、农等的发展是在中期发展呈现的,所以大家注意到中期发展的问题。这次质量报告写作风格不一样的差别,第一,所有的数据源,以示这个数据源是哪一年和可信度。第二,所有说的东西尽量讲事实,依据事实。第三,在报告中发现有一个形容词就把它砍掉,就是不出现形容词,这是语言体系的一个特点。可能大家注意到这个变化。另外,即便是有时候讲到什么地方,指出它的两面性,有做的有结果的一面,也有它的问题。

         刚才我想讲的就是这几点,可能是这个报告的特点。这个报告是第二年做,年年都会做。大家会注意到这个报告年年都会做,而且这个报告有自己的进步,会逐渐创立起一套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报的质量体系或者是自己的写作风格会逐渐成熟,到每年会给社会大众、政府、公共财政、高职教育的参与方有一个交代,我作为第三方,希望把更客观、更独立的东西带到写作中来,这个工作要逐渐完善,因为我们自己也在学习中。从第一年的写作结束之后,到今年质量报告开始,教育主管部门再三说,你们写的时候,一定要把问题看清楚,而且写的时候一定要用事实依据,要客观一点儿。不知道做到没做到,这个由媒体、社会大众、公共财政的代理方、政府去判断是否做到了。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2013-7-16 9:45:17        
李进:    

        下面请媒体朋友提问。

-------2013-7-16 9:47:32        
王伯庆:    

        我补充几句,大家看一下第5页,就是记分卡的基本指标。再往下看就是比较有意思的,第17页质量年报的评价。我想这个放在上面,对省里来说,可以看到自己做的东西。公共财政预算的支出情况。第25页根据农村的家庭收入作为分母,这是一个很好的数据,叫做可负担性,我们可以看出各个省的可负担性,这会成为我们长期关注的方面。

-------2013-7-16 9:48:21        
新华社记者:    

        今年的经济形势很严峻,今年的报告中也提出300人以下的企业大概的高职生就业情况,我想问,从全国高职高专联席会议的角度,或者是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对高职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学校有什么推动的政策?或者是帮扶的政策?第二,对高职的毕业生,哪些专业是比较抢手的?这有没有相关的统计?谢谢。

-------2013-7-16 9:49:17        
马树超:    

        关于中小企业的做法,实际上我们在第30页专门做了介绍,例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一镇、一品、一专业的镇校企行合作模式,被地方政府称为地方产业发展的挤水泵。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教学内容上入手改革,还不是说在就业渠道上给予调整,而是在教学内容上就给予改革,让学生更多的学到当地学习的技术和技能。我想到去年也是新华社记者提到问题,关于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三分之一的生源来自铜仁市内,三分之一来自贵州省内,三分之一来自贵州省外,它能够把80%的生源留在贵州就业,记者很感兴趣,如何把学生留下来的。侯院长当时说了一句话,就是从教学内容上改革,让学生学会技术技能在当地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我想这可能是比调整就业的渠道来的更加有效。揭示教育的真正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还有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当地的经济服务,他们有一系列的办法,今天丁院长也来了,我们可以更多从这个角度。哪些专业比较吃香?王院长是这方面的行家。

-------2013-7-16 9:52:38        
王伯庆:    

        我回答一下你刚刚说的中小企业问题,高职和本科相比,高职大概是55%左右集中在小企业中,也就是3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而本科是40%,高职的比例高一些。高职60%是在民营企业,本科是45%。所以要做好高职生在中小企业就业的特点,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要优化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这可能是一点。从高职生来说,要放平心态,本科生也应该放平心态。因为现在一年将近毕业700万大学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刚才说的全国的数据,但对高职院校,比例更高一些,所以在更高比例的高职院校中,或者是从全国层面来说,高职生到了中小企业有一个特点,可能要求你学习更强一些,而不完全是我们理解的人文,而是在专业里,工、农、医要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要了解中小企业的文化,高职院校要关注毕业生的专业、企业类型、企业规模,培养出企业文化,这也是我刚刚补充所说的那一点。

-------2013-7-16 9:54:31        
陈晓明:    

        高职院校在中小企业就业比例比较高,其中还有一个特点并不是中小企业要求的技能素质低,大型企业往往以单一性的技能为主,而中小企业往往承担了更多的技术技能,一个人要多岗,要操作多种设备,正是我们高职关注质量,能够在基础层面上更好满中小企业的需求,所以大大受到了欢迎。

-------2013-7-16 9:55:23        
王伯庆:    

         就业相对比较好的,还是属于工程类的,像制药、电力。从大类上来看,也有一个问题在里面,有时候我们孩子们对学习这些工程类的不如学习文理类,工作环境、工作条件,这也是需要大家认识到这一点的。

-------2013-7-16 9:56:12        
中国青年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第24页,我们一直在关注高职生均拨款政策,列出31个省市都有生均拨款或者是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我搞不清楚是什么样的预算排序?或者说有一个高职生均拨款政策,和这个高职高专公共财政预算经费是什么样的区别?是什么阻碍了这些省市的生均拨款落实?另外我看到,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上海,为什么在排名第18位?青海反而在之前,包括宁夏也在之前,这有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解释?
        第二个问题,最近关于地方应用本科高职教育模式的转变,这个事情对高职院校到底有些什么样的挑战?或者有什么样的好处?能不能作以解释?

-------2013-7-16 9:58:34        
马树超:    

        谢谢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关于第一个问题,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这是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是把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的总投入除以我们当地的学生数,这是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什么上海比较低,而新疆、西藏比较高?主要是基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上海民办高校的比例相当高,民办高职的比例相当高。因为上海大部分高专的学校升入本科,让更多的民办力量办高职,而民办高职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投入一开始是没有的,现在逐年在提高这个比例。而宁夏、青海等比较高的原因,由于这两年中西部和三线城市对高职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投入加大的比较快,而当地的高职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因此它的生均投入比例就相对较高。
        第二个问题,地方院校本科教学模式的转变,我个人认为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高专技能人才,这是好事,对高职的发展也是好事,利远大于弊。第一,它是高职院校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更加坚定信心、更加坚定信念。因为事实上,我们1千所独立设置的高职,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示范作用下,事实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如意。因此地方利用本科教学模式朝高职转型,朝我们正在做的方向转型,对高职也是非常好的事情。
        至于挑战,我个人感觉目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于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就像王伯庆院长所说的,实际上是供不应求。它的需求远大于供给,只是目前我们供应不上。所以我个人感觉,地方院校办学模式的转变,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和高职的发展都是利远大于弊。谢谢你的提问。

-------2013-7-16 10:01:56        
李进:    

        我觉得这个问题要看一个实质或者是本质的东西,应用本科也好,高职也好,它的一个问题是学校办学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更要贴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在服务中求发展。而高校的服务最根本的是人才的服务,人才规格的服务,而这个规格、这个能力是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或者说其中有一个动作,就是雇主商定原则,我们人才培养的方案制定,都是雇主商定,为什么?就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如果讲挑战,一批本科院校要挑战,对高职的挑战,应该说地方本科院校的整体实力较强,无论从生源、师资、技术创新方面都比较强,而对高职来讲这就有一个参照,我们要做这件事情,高职要发展,我想根本的一点要抓住这个问题适应社会发展,贴近社会发展。同时,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使得我们的教育就是围绕着社会需求发展。对培养来说,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这一点不仅在中国,实际上在世界各国有一个世界教育合作协会,基本理念就是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目的就是我们的人才一出来就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当然有高端人才,也有面向整个社会最基础的技术创新人才。

-------2013-7-16 10:02:47        
网易教育频道记者:    

        请问王伯庆院长,前不久我们在一次教育沙龙上大家谈到今年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其实2013年可能被大家定义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因为有700万的毕业生在找工作了。我记得当时谈到经济发展会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高职高专的毕业生的就业,从数据上来讲是不是也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我们知道这可能会持续五年的发展情况。另外,除了高职高专,我知道王伯庆院长也在关注本科生就业的问题,也发布了相应的数据。其实我想关注的是,除了重点本科以外的二三本学校的毕业生,他们位置相对比较尴尬,跟高职高专比较来说,他们也不具备专业技能,和重点的本科来讲,在层次上相应也不是那么高,对二三本学校来说,王伯庆院长您觉得他们的就业发展出路在哪里?因为上次谈到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规定了本科生毕业就一定要找工作的。我的问题是关注在二三本学校学生就业上?请王伯庆院长谈谈。

-------2013-7-16 10:04:53        
王伯庆:    

        由于经济的下行给今年的就业带来困难,会影响到各个学历层次的就业,这毋庸置疑。当然我们这个年报是对去年,一般都知道我重点是在研究毕业概念和城乡稳定,关于2013年的实际就业状况,请大家等一下,我们会在年底研究这个问题。
        回答你的另外一个问题,关于二三本学校,我讲两个数据,对毕业半年后的跟踪,高职高专和本科,我所说的本科是包括985、211、一本院校,毕业半年后的数据点是相差3个百分点,但在2012年调查的时候只相差1个百分点,也就是本科和高职高专。但如果你讲到二三本的话,如果我们把985、211、一本院校都剔除的话,其实二三本和高职高专相比不具备就业优势。因此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学校层次偏低的高等教育的范围之内,因此学校培养的就业导向性和职业特点能够显示出优势。这就可能导致高职高专的培养和就业状况可能比一些二三本的学校要好,原因在于你到就业不好的时候会呈现出这种差距性。我不知道我回答的是不是你要的问题。

-------2013-7-16 10:06:02        
光明日报记者:    

        三位专家好,我的问题接着网易的记者的问题,在今年最难就业季里,高职高专的表现相比其他高校是一个亮点,也是被公众关注的。有一个数据说,高职高专的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有媒体称之为是高职高专的逆袭。造成这样的原因,请专家分析一下?
        第二个问题,单从就业率的比较,我们是否能够简单乐观高职高专培养质量一定好于二三本院校或者是其他的本科院校?谢谢。

-------2013-7-16 10:07:33        
马树超:    

        感谢光明日报记者的提问。实际上前不久我们教育部职成司葛道凯司长在新闻发布会上专门做了关于高职高专的介绍。他的原话,据教育部有关调研,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高于211等本科院校。我们在最后一部分写了期望,本科院校设置的高职高专同样能够紧贴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如果有媒体说,这是高职高专的逆袭,我以为紧贴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需求,这可能是具体分析的一个方面。刚才王伯庆院长说了另外一个秘笈,就是放低心态、放低就业目标,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当地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的年度报告中在提这样的观点。北京、上海、广州有发展空间,留在三线城市同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实际上我们更期盼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当地发展,可能比在上海卖猪肉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因为大家知道人民日报专门登过一批本科大学生在上海卖猪肉、办公司,我就不详细说了。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高职高专院校是否因此而乐观。我认为还远没有到达因此而乐观的地步。因为整个高职高专的改革,无论从示范开始还是从骨干院校建设也好,都是拉开了大幕,确定了方向,而真正的见效还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想应该是不断地夯实基础,才能真正提高质量。谢谢这位记者。

-------2013-7-16 10:10:54        
李进:    

        我觉得有一个问题要稍微强调一下,在第9页提到高职三年正能量持续提升,我们讲到的是价值观的问题。我觉得就业问题和价值观是有关的,它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对自己价值的判断以及进行选择,我想我们在整个教育质量报告中,对价值观的教育,我们还是非常重视的。各个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学生工作当中也非常重视,我们在就业工作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2013-7-16 10:11:48        
瞭望周刊记者:    

       我想谈一点儿自己对这个的解读,我们质量报告现在高职是什么样的水平,我觉得这是一个平均线,现在的高职基本上就是这个水平,但我们讲到的、点到的很多情况,肯定是高于这个平均线,肯定是办得比较好的,但毕竟还有一些低于平均线的学校,这些学校是什么状况,我也听高职校长说过,在当地根本招不到学生,这样的大量学生在质量年度报告里,如果不点出来的话,或者是这一类的学校低于平均水平的学校占多大的比例?可能大家都知道,有的学校从中等的一改就成中升高了,我们见到身边的一些人,很多高职的毕业生都是没什么用的,根本就不了业,哪儿也不要他。那种学校确实误人子弟。所以我觉得如果能把这个比例,能够把这样学校的比例给标出来误导考生,不是说高职都很好,高职就业都很好,是不是在年报中反映出来,很有必要?

-------2013-7-16 10:13:03        
马树超:    

        感谢你提出的问题。其实我在前面发布消息的时候都说了一下,关于主流和支流的问题。你说的确实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确实有少数的高职院校在整个的教育质量把握上误人子弟,这是说的比较一针见血。就像目前国家有很多具体的问题一样,所以党中央决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所以我想我们高职也同样,总归是有一些暗流涌动,我个人感觉确实是正常的,没有到不正常。关键是我们怎么定位,我们作为第三方,我们期望用更多的正能量来推动中国的高职改革发展。而这种正能量将有利于整个国家的中国梦的实现。所以,我们虽然作为第三方,但我们同样承载着刚才李主席说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所以尽管我们也了解确实有个别的高职院校有误人子弟的现象,但是我们从我们的信息来源,包括500余所院校提供的质量报告和29个省(市、自治区)的质量报告,这方面的材料目前还比较短缺,所以我们也准备要求以后质量报告能够披露一些这种东西,我们将加以改进。谢谢你!

-------2013-7-16 10:14:13        
李进:    

        时间也差不多了,新闻发布会的第一阶段就到此结束。
        下面进入茶歇时间,茶歇以后有媒体院校长的座谈会,有很多问题,我们可以和院校长交流,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报告会让院校长交流,让更多的媒体了解我们的高等院校。第一阶段会议暂时休会,谢谢大家!
    (结束)

-------2013-7-16 10:14:54       

版权: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
办公电话:0594-7663963、7658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