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5-13浏览次数:885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一、转变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第一,更好地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这种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简单地把增长当做发展、把增长作为第一位的追求。“增长方式”主要是就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的效率而言的。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增长方式只回答了在要素投入方面用什么办法做大“蛋糕”的问题,而“发展方式”不仅在要素投入上回答怎样做大“蛋糕”的问题,而且在发展道路上回答了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什么样的环境代价做大“蛋糕”的问题。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第二,更深刻地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内外需结构不平衡,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是转变增长方式提出多年而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我国各方面条件比较好,必然成为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最便宜的“加工工厂”或“生产车间”。这就必然带来投资、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而投资、工业的快速增长又必然带动消耗高、排放多的投资品生产的扩张及这些产业的投资扩张。加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又必然主要依靠附加值低而占地多、消耗多、排放多的贴牌生产方式来实现。这是支撑现阶段粗放增长方式的机制。因此,单纯就转变增长方式做文章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必须直奔成因,从本源上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内外需结构平衡了,产业结构优化了,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消耗高的粗放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更强、现实指导意义更大。

  第三,更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包括获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惬意的环境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一些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越来越多的区域成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由于一些地区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锐减,环境污染加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增长和收入增加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也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确定更全面、更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方针。所以,用“经济发展方式”替代“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体现了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要的内容。

  二、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1979—2005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6%,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高达92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只有74%。即使近几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919%。而且,我国今后仍然能够主要依靠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人口大国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的有利条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消费需求;工业化进程加速,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投资需求;城镇化加速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内需空间。

  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近几年,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率持续降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17%,增加到2006年的407%。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2000年的638%,降到2006年的389%。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2000—2004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远远高于美国的3%、世界平均的24%。但问题是,我国投资增长更快,从而使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资本形成;从消费领域自身来看,消费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的。

  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方向出现偏差,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2年以来一路攀升,由448%提高到2006年的48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2年达到峰值以来一路走低,由415%减低到2006年的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7%降到386%。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因此,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但为此投入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却比产出所占比例高得多。2005年,我国消费石油3亿吨、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水泥105亿吨和氧化铝1561万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即使考虑汇率因素,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也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2006年公布的全球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拥有50个,欧洲占有38个,亚洲也有11个(其中日本8个、韩国3个),而我国却一个也没有。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依赖进口。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和应采取的重大举措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按照“三个转变”的要求,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着力完成以下带有战略性的重大任务。

  (一)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优化进出口结构,避免经济增长出现大的起伏。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二)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面对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抓紧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特别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和自主创新的主体。体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要通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科技的竞争关键在人才,要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养大批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作为战略性举措切实抓好。

  (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结构调整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推动大型制造装备和基础实验设施建设,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专项,对符合转变增长方式的高技术产业给予政策支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发展,加大对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发展环保产业,加强城乡污染综合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指标。

  (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区域经济结构是产业的空间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方面。一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措施,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要推动形成东部支持和帮助中西部发展的合作机制和互动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二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要按照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确定各类型区域发展方向定位,规范开发秩序,管制开发强度,引导人口与经济在国土空间的合理均衡分布,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发展,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要调整和完善财税、产业、土地、投资、人口、生态环境保护和绩效考核等政策。三要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培育以各区域特大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形成各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七)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一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为促进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微观基础。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改善融资条件和公平准入为重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二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三要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为目的,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展各类金融市场,深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监管等方面改革,优化资本市场结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市场准入制度。

  (八)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重点是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采取调整鼓励出口政策、增加国内短缺的资源进口、扩大对外投资等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使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协调。

版权: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
办公电话:0594-7663963、7658063